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头条焦点:良医|想生孩子的宫颈癌病人

时间:2023-03-08 14:12:08    来源:新民周刊

41岁的晓秦(化名)提出了一个想法:“手术以后有没有可能生孩子?”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文 | 黄祺

医生交代治疗方案时,41岁的晓秦(化名)提出了一个想法:“手术以后有没有可能生孩子?”

晓秦确诊宫颈癌后住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以下简称复旦肿瘤医院)妇瘤科的病房,正在为手术治疗做准备。她还没有结婚,有男朋友,如果不是被查出患宫颈癌,他们准备不久后领证结婚。

这些年,来到复旦肿瘤医院就诊的宫颈癌患者中,越来越多的女性,提出了保留生育功能的要求。这与宫颈癌年轻化的趋势有关,也与医疗技术进步、人们观念改变有关。

妇科肿瘤专家、复旦肿瘤医院妇瘤科主任吴小华教授说,过去因为宫颈癌保育治疗技术还不够成熟,在“保命”和“保生育”之间,患者都会选择前者。但近十多年来,宫颈癌保育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都大大提高。

上海的李女士女儿上一年级了,多年前她在上海一家区级医院被确诊为宫颈癌,这家医院可以做传统的宫颈癌手术,但李女士会因此失去子宫,这就意味着她将永远地失去生育能力。医生告诉他,复旦肿瘤医院可以做宫颈癌保育手术,李女士随即找到了吴小华教授。经过医生评估,李女士的病情可以选择保育手术。

如今回忆往事,早已回到正常生活中的李女士语气平静:“我已经到了最好的医院,我信任吴小华医生,他告诉我这种手术在治疗宫颈癌的同时也能保住生育功能,我就更加坚定地选择了这个治疗方案。”李女士已经完全康复,现在只需要定期随访做检查,很多同事朋友并不知道她曾经患病。

吴小华教授(中)在手术台上

2002年,复旦肿瘤医院在国内率先开展经腹根治性宫颈切除术,至今已积累 500 余例手术经验,成为世界上单中心手术数量最大的医院。

最近,吴小华教授主编的《宫颈癌保育手术治疗学》出版

最近,吴小华教授主编的《宫颈癌保育手术治疗学》出版,吴教授团队结合国内外该领域进展,系统地介绍了宫颈癌保育手术术式以及相关术前、术后处理原则和方法,向医学界详细阐述了宫颈癌保育手术的复旦标准、复旦经验。吴小华教授希望符合指征的女性患者能够知道还有保留生育的这样一个选择,希望这项医学技术能够帮助她们不留遗憾。

宫颈癌年轻化,生孩子还是“奢求”吗?

吴小华教授介绍,在发达国家宫颈癌发病率下降的背景下,中国宫颈癌发病率仍在上升,中国每年新增宫颈癌患者数大约为11万。近30年来,中国宫颈癌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15 -45岁患者占40%。因为20多岁到40岁正是生育年龄,不乏有未婚未育或希望再次生育的患者。

此外二胎政策放开以后,更是增加了有生育要求的宫颈癌患者的比例,因此大多数生育年龄的宫颈癌患者有强烈的保留生育功能意愿。然而传统的手术方式让生孩子成为“奢求”。

妇科肿瘤专家、复旦肿瘤医院妇瘤科主任吴小华教授

现代肿瘤治疗手段无论是手术、放疗、化疗甚至靶向治疗,都会影响患者的生育力。如何在提高这些患者长期生存的同时,促进其生存质量并保留生育力,是一个现实的、重要的话题。由此,肿瘤生殖学(oncofertility)学科应运而生。这个学科的目的,就是把过去认为生孩子是“奢求”的癌症患者,变得更安全和更容易实现。

吴小华教授介绍,最初的宫颈癌根治手术已有百年历史,它指的是将子宫体和宫颈一并切除的手术,用于治疗早期宫颈癌,手术后患者5年生存率通常可达 90% 以上。但这种术式会让年轻的患者彻底失去生育机会。

后来,根治性宫颈切除术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结局,这种手术只切除病变的宫颈,保留了患者的子宫体。第一次为宫颈癌患者实现了保留生育力的目标。“根治性宫颈切除术问世后仅30年时间里,美国30岁以下宫颈癌患者中行该手术占比从2004 年的4.6%增至2014 年的 17.0%,成为早期年轻宫颈癌患者治疗的标准选择。”

2000年,吴小华教授赴美留学,在新泽西州肿瘤研究所与UMDNJ(新泽西医科和牙科大学)和Rutgers(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联合项目攻读博士后。在进行抗肿瘤药物基础研究的同时,身为外科医生的吴小华教授在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CC)接触到一种新兴的宫颈癌手术:腹式根治性宫颈切除术(abdominal radical trachelectomy, ART)。

21世纪之初,根治性宫颈切除术被引入国内。

2006年11月,吴小华教授团队为浙江的娄女士实施了ART手术。2008年9月,娄女士顺利剖宫产生下孩子,这是我国第一个实施宫颈癌手术后怀孕生育的女性。

2014年,全国首个宫颈癌患者保育门诊在复旦肿瘤医院开诊

宫颈癌保育手术在国内开展已逾20年,但全国迄今总共报道仅1000余例,而开展这项手术最多的复旦肿瘤医院,迄今完成500多例。“很多患者对这个手术不了解,存在顾虑,所以在国内许多符合保育治疗标准的年轻女性并没有实施保育手术。”

事实上,符合指征的患者接受宫颈癌保育手术,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在吴小华教授团队最新发表于妇科肿瘤权威杂志《Gynecol Oncol》的文章中,吴教授团队报道了迄今为止单中心ART随访病例数最多的研究成果:2004至2017年,在复旦肿瘤医院接受ART的IA1-IB1期宫颈癌患者共333例,5年总生存率高达98.6%。

截止到目前,500多位选择保育手术的患者中,有一百多位尝试怀孕,其中已经有30位女性顺利孕育了自己的孩子。她们,实现了患宫颈癌后当上妈妈的愿望。

“复旦标准”扩大保育手术适用人

2015年,吴小华教授团队有关手术适应人群选择的“复旦标准”被美国NCCN(国立癌症综合网络)宫颈癌临床指南引用并推荐。复旦肿瘤手术步骤被美国教科书《Radical and reconstructive gynecologic cancer surgery》作为标准图谱。团队在宫颈癌保育手术方面共有17项发明获得了国家专利。

“复旦标准”最大的突破在于扩大了宫颈癌保育手术的适用范围,让更多的女性患者获得了保育的机会。

欧美传统的ART手术中,肿瘤直径被限定在2cm及以下,但现实中,很多患者确诊时肿瘤直径都已经大于2cm。如果患者肿瘤超过2cm,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保育?吴小华教授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的攻关。

通过严谨的论证和实践,吴小华教授团队发现,ART手术的肿瘤直径可以扩大至4cm,且不限肿瘤类型(鳞癌、腺癌、腺鳞癌)。团队最新数据显示,ART手术5年无复发率高达96.3%,且肿瘤直径≥2cm和肿瘤直径

吴小华教授介绍,团队围绕宫颈癌保育手术建立了一整套体系,包括鉴别适应证,如何选择手术方式,如何精准地进行术前和术后评估等等。目前,团队也通过一系列技术改革,将保育患者的妊娠率提高了2.3倍。

在复旦肿瘤医院浦东院区多学科门诊,团队为妇科肿瘤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案

比较大的宫颈肿瘤既能实现根治又能保护患者生育功能,这依赖于外科、病理、影像等多学科的通力合作,十多年来,吴小华教授团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今这些已经得到国际同行认可的宝贵经验汇集成书,在《宫颈癌保育手术治疗学》中得以推广。

这本专著围绕手术技术、术后随访等宫颈癌保育手术的关键难点进行介绍,除了手术本身,还关注到之前常被忽略的患者心理健康,邀请了心理学专家在书中给予专业指导,为宫颈癌患者保育治疗提供全程管理的参考。

宫颈癌作为一种致病机制最为清楚的癌症,被认为是在 21 世纪末第一个通过三级预防即可实现被彻底消灭的人类恶性肿瘤。

2018年,WHO首次提出消除宫颈癌的全球行动倡议。2020年11月,WHO正式发布《加速消除宫颈癌全球战略》,提出全面推动HPV疫苗接种、宫颈癌筛查和为患者提供规范治疗管理等阶段性目标。

中国也已经开展消除宫颈癌的行动。今年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民政部等十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计划(2023-2030年)》,明确指出通过接种HPV疫苗、筛查、治疗等三级预防措施有效防控并最终实现消除宫颈癌的目标。

“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试点推广适龄女孩HPV疫苗接种服务;适龄妇女宫颈癌筛查率达到50%;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治疗率达到90%。到2030年,持续推进适龄女孩HPV疫苗接种试点工作;适龄妇女宫颈癌筛查率达到70%;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治疗率达到90%。

对于已经罹患宫颈癌的患者而言,吴小华教授团队推广的保育技术,正在努力降低该疾病对女性带来的伤害。做妈妈是大多数人的梦想,而这个梦想的实现,在保育医疗技术的帮助下,不再成为“奢望”。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